静波法师:转变观念与临终关怀第五十五讲

    因为我们前边已经讲过了临终往生的差别因缘,所以说,对于善的、恶的会有怎么样的结果,我们自己会对照思考和定位。“从生做善,临终恶念,便生恶道;从生作恶,临终善念,便生善道。”因为简单而复杂,所以往生与否?真正地得度与否?其实还是在于临命终时的关键时刻:是怪异的呢?还是非怪异的呢?或者非变异的情景呢?

    (二)临终处理好坏的得失

    佛教徒平时的积累,就是临命终时的慧命解脱。我们需要面对和处理,要有能力驾驭把握自己。如果没有能力驾驭和把握,就会随境所转、随波逐流,我们现在追循的应该是圣贤的经验。比如释迦牟尼、文殊菩萨、普贤菩萨、弥勒菩萨、龙树菩萨等等,他们都是:圆满佛果,或者是有说服力的法身大士,而不是阿猫阿狗、狐黄大仙等个人崇拜的附佛外道,所以佛教徒应当提倡“常随佛学”。只有如此,才能不违背信仰:对人对己无愧意,说行不二、表里如一。我们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,佛陀曾经在《华严经》《维摩诘经》里,提出过四个标准。这四个标准是什么呢?依法不依人,依智不依识,依了义不依不了义,依义不依语。

    什么意思呢?

    所谓依法不依人:我们要依靠法无常、无我、解脱的标准,不能依靠个人的意志和经验。如果一切都是假相、错觉的话,那么容易造成误解、误会、误导,只能听之任之,别人说什么,我们信什么。希腊哲学家说:“我爱我师,我更爱真理。”佛法的真理是什么?佛法的标准应该是:符合无常、无我、解脱三法印的,或者诸法空相的一实相印的。只有这样的标准,才能是佛陀的正法。因为无论对于人或者是三恶道众生来说,要么是轮回的,要么是堕落的,那怎么可能说出解脱的佛法呢?当然没有说服力,当然没有权威性。

    所谓依智不依识:佛教徒必须依靠智慧,从而解脱烦恼和生死,乃至于最终成佛。正如《八大人觉经》所说“惟慧是业”,而不是依靠我们的分别执着的妄想心。我们的分别妄想心和我们的智慧清净心是不同的。分别妄想心是烦恼的,智慧清净心是自在的,这本身就是差别。

    所谓依了义不依不了义:了义是什么?是烦恼和生死的彻底解脱,没有任何后遗症的。不了义就是生死烦恼,就是轮回挂碍,比如成功和收获。有人总是喜欢找出家人算卦,比如说:“你看看,我能不能升官?我能不能发财?我能不能………”我只能告诉他:“缘起甚深,自己努力了,也不过是个过客,从来没有主人。”


   

注:本文为静波法师讲法录音整理,未经校对,如有不当之处或有好的修改建议请您与我们联系。联系邮箱:396726064@qq.com